新北市中和區海山神社殘跡 再訪

幾年前有去探勘過。改天再把以前的探勘舊文搬來這邊。

既然稱之為殘跡,如果抱著看完整神社格局和建築的心情來,肯定會失望的,根據前次拜訪探勘,原本是主殿的部分已經成為里民活動中心,主要剩下階梯,奉獻樁,鳥居基座,還有防空洞,作為殘跡絕對是合格的,字面都這樣講了。

這次再訪,原本寧靜的圓山公園配合政府的翻新建設已然成為附近居民新的遊樂場,人聲鼎沸,絡繹不絕,更是摩肩蹭腫。
伴隨新遊樂設施而來的圓山公園人潮

但在另一頭的海山神社殘跡的部分仍保持那樣的清幽無為,這該歸功於市政府對此完全沒有任何指標,和文字解說的低調嗎??我知道比起能讓家長免費遛小孩的遊樂設施(我承認隔壁遊樂設施的部分滿滿感受到政府的誠意),文史遺跡對大眾而言大概沒那麼吸晴,更無法抓攏家長的心,無助於選票入袋。但同樣作為圓山公園的一體,指標跟文字解說和指引立牌這種東西,我想應該還是基本中的基本吧。


翻修前,欲通往殘跡必須在登山步道裡某根電線桿處翻牆沿著山壁匍匐而下,如今當年的入口處已新加蓋了金屬階梯,親民不少。
沿著圖中右側金屬階梯而下即可見海山神社第三鳥居之殘跡

除了盤根錯節覆蓋於殘跡階梯上的樹木已被完全清除外,奉獻樁亦全然消失於此,只見地板上一個個正方形的樁柱痕跡,很像在向世人宣告他們存在過的證明。
奉獻樁樁座殘跡

事後我有去市立圖書館翻閱修復計畫的相關資料,內頁有提到奉獻樁如果可以保留即保留於此,如不能保留,建議可以陳列於居民活動中心。由於在場沒有任何標示,亦無人於此管理,所以也不知道究竟最後那些奉獻樁到底做何處置,可能要問當地里長或打1999了吧?(所以我才說扯阿...
白色建築的里民中心位置,為原來主殿所在地。

沿著神社階梯而下往左走,沒幾步路就可以看到防空洞的入口,比起幾年前,大門口已新加裝了大鐵門,無法進入,只能在外面看看。


防空洞洞口,右側圍牆背面是隔壁社區大樓的游泳池

海山神社在設立的時候,依山而建,取的是日治時期,該地區的一個制高點,居高臨下可見其所統御的範圍。如今從神社第三鳥居前的位置往前俯看,只見整排連棟造鎮之社區大樓-元氣大鎮,如今算來也是十年多前的建案了,當時買蘋果日報常見全版之廣告,每坪價格亦低於如今的開價甚遠。題外話是建案的吉祥物還有不同服裝,有同學特別喜歡還會簡報蒐集起來。

這突然讓我想到之前有新聞報導,萬華的龍山寺後方可能會新建住宅大樓,而擋住其天際線的事,另外在外雙溪的故宮博物院門口,亦有幾棟高樓豎立於前。"中和八景"有一景為即圓山遠眺,如今亦已埋沒於群樓之中。每當碰到這種變遷時,總覺得有點難過,當年看到建案的廣告時我也不知道他的身後竟然有如此的史蹟,現在看著隱身在大樓後邊身而低調的殘跡,總有種令人不勝噓唏之感。

防空洞至海山神社殘跡之步道全景,左側社區大樓為工業住宅元氣大鎮


最後附上翻攝自市立圖書館,修復計畫文本內頁之復原配置圖。




後記:

常常在網路上看到有人批評當年國民政府來台暴力的拆毀不少日治時期的建物,
本文想吐槽的是,日本來台統治也做了一模一樣的事情,美其名為市街改正,台北城內外有多少清領時期所既存的傳統民間信仰廟宇被推倒摧毀呢?番薯市街的土地公廟(現貴陽街上),台北的文武廟(北一女所在地),大天后宮(台灣博物館現址),各個都是無法抹滅的實例。這樣單看一個年代的雙重標準,我覺得是有些偏剖的,眼光應該要更加綜觀全局。

我想很多事情乃是統治的必然,但不一定為一般普羅大眾所能接受,
很慶幸的是,我們身處在的是可以公開討論這些敏感事物的年代,

重點在於該如何誠實的面對,曾經存在於這片土地的歷史足跡,知其往而溯其來。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大雄的金銀島(無劇透)